top of page

心得感想

    因為想做關於影像辨識方面的主題,加上在大一時有上過黃正達教授的一日資安體驗課程,蠻喜歡教授的教學方式,因此便選擇進入黃正達教授之實驗室。教授給予我許多面向的主題可以選擇,如資料隱藏、影像辨識等,並要我們在Grand-Challenge網站上尋找自己有興趣的醫學影像辨識主題。因當時有名人因乳癌過世且有看到許多人在做類似的主題,因此決定做這方面的研究。起初對於做專題這個任務覺得很新奇,做專題讓我變得更忙,但也讓我在大學生活的課餘時間中不再只有被玩樂與補習填滿,反而過得更充實的感覺。因為每週都要開會的關係,所以每個禮拜在專題上都必須要有進度,讓我的研究不會有停滯不前的感覺,研究的進度條是每週都逐漸推進的。

剛開始我對於每周三要上台報告很不習慣,很常拖到禮拜一才開始做,禮拜二再熬夜做一大堆事,禮拜三開會完又開始放輕鬆,一直惡性循環,每個禮拜都覺得時間用不夠。向其他同學請教後才決定要改變這個習慣,每天都做一點,盡量不熬夜。

    在開始做專題前,我完全不會關注科技新聞,對於人工智慧、影像辨識甚至識廣泛一點的機器學習的概念可以說是零,因此每個禮拜都覺得做得很痛苦,許多專有名詞的意思都不了解,常要花費很多時間先去了解一些基本常識。在每周三開會教授對於錯誤部分給出意見,有時會發現自己忙了一整個禮拜的進度都白忙了,在第一步驟出錯,後面也會跟著全錯。有一陣子開會時覺得自己每個禮拜都對專題投入非常多心力,但進度卻沒有等比例的成長,反而是一直在嘗試錯誤的感覺,因此有一陣子開完會常常覺得心灰意冷,好像自己怎麼都搞不清楚狀況。但在自我調適過後就有比較進入狀況,也更會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經過這一年來的磨練,我的Python能力進步了很多,教授常鼓勵我們遇見問題時要去思考該如何運用所學去解決它,而不是用人工的方式硬做,讓程式跑一定會比自己手動做還快,我認為這不僅培養了我的思考能力,更讓我在遇到問題時會想積極的花時間查資料學習沒用過的語法來解決問題,也不會使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硬做。雖然目前的研究還未完成,但我認為多了這個研究讓我無論是心態上或學習上,都比剛升大三時的自己成熟、進步了很多。大三的學期結束後,因為要繼續升學的關係,常會閱讀有關資訊科技的電子報,我發現有實作過機器學習後,在看一些較為艱深的理論教學時,好像都沒那麼難懂了。另外,謝謝教授幫我接了一個亞東醫院的計畫,雖然過程真的很辛苦,之前也常常羨慕其他同學不用做許多額外的事情。但有了這個經驗,我的履歷也更豐富,也學習到了更多東西,謝謝教授這一年來的指導,我想不僅是程式能力的進步,我的心態也成長了不少。

bottom of page